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推荐资讯近视防控实践指南(避坑指南)

近视防控实践指南(避坑指南)

更新:2024-04-23 02:53:10编辑:打听下载归类:推荐资讯人气:3

  近视已成为我国儿童少年当下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家长作为近视防控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决策人,同时面临孩子学习成绩和视力健康的两难选择和双重压力。不得不说,这些压力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近视防控科普宣传不足。同时,由于近视防控市场鱼龙混杂,从业人员认知水平良莠不齐,导致家长在选择近视防控方案时,就像是进行一场***博,不得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冒着搭上孩子视力健康和错失最佳防控时机的风险,还要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本文针对上述情况,总结和整理了多年从事一线近视防控实践的经验、教训,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解答广大家长关切的诸多问题,助力家长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不吃后悔药,又能切实可行、安全有效地开展好孩子的近视防控工作。

  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儿童少年总体近视率居高不下。2018年全国儿童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19年全国儿童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全国儿童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而2021年受持续疫情影响,全国儿童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超60%。

  以202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近视率为14.3%,小学生近视率为35.6%,初中生近视率为71.1%,高中生近视率为80.5%,近视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少年儿童近视增速高峰值不断提前,由2005年的13岁提前至2010年的12岁,再到2014年的11岁,而到2020年,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近视率已高达14.3%。

  近视在不进行有效防控的情况下,自然进展总体表现为,初期速度较快,后续逐渐放缓,最终趋于稳定。临床数据显示, 15至17岁的青少年近视进展约为每年-0.25D至-0.50D;10至14岁的儿童近视进展约为每年-0.5D至-0.75D;6至9岁的儿童近视进展约为每年-0.75D至-1.00D;而学龄前儿童一旦发生近视,如不及时进行防控干预的话,每年增长在-1.00D以上;18岁以后屈光状态趋于稳定。以上数据不包括少数严重不良用眼习惯的儿童少年。

  据教育部大数据监测,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1年1至7月份,青少年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时长严重不足,仅为32.3分钟,尚未达到推荐值的三分之一,包括上网课导致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和观看电子屏幕等因素,使孩子们近视发生发展的风险极大增加,儿童少年近视率急剧增长。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近视率较疫情前增加了11.7%。

  近视指的是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眼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而正视眼则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远视则聚焦在视网膜后,也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散光则是部分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三种,分别依据近视度数、屈光性质和病程进展分类。

  1. 按近视度数分

  1.1 轻度近视:≤-3.00D;

  1.2 中度近视:>-3.00D,≤-6.00D;

  1.3 高度近视:>-6.00D。

  2. 按屈光性质分

  2.1 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即眼球前后径相对过长导致的近视;

  2.2 屈光性近视:由于先天性角膜曲率过大(往往>45D)或球形晶体导致的近视。

  3. 按病程进展分

  3.1 单纯性近视:一般在-6.00D以内,大部分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相对缓慢,矫正视力正常;

  3.2 病理性近视:一般度数较高,往往在-6.00D以上,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近视度数会终身进展,矫正视力往往达不到标准,常伴有夜视力差、飞蚊症、闪光感等,发生视网膜脱离、裂孔、***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较大。

  关于近视的成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针对近视分型,结合临床实践,比较统一的观点是近视与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光环境因素和不良用眼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1. 先天因素

  绝大部分人在刚出生时,眼球都比较小、眼轴也比较短,都有一定的远视储备。但部分人在刚出生时,眼睛便处于近视状态,称为先天性近视。先天性近视主要是由于眼角膜或晶状体发育异常所致,如角膜曲率过大(往往>45D),球形晶体等。先天性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家族史的孩子应尽早排查,及时进行屈光矫正,尽量避免弱视的发生。

  2. 遗传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常可见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子女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较大。实际上,低、中度近视的“遗传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用眼习惯、用眼环境、饮食习惯的影响。其中比较明确的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高度近视史的儿童,建议6个月大的时候就要进行屈光筛查,每半年复查。

  3. 光环境因素

  近几十年来,伴随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中照明条件的巨大改变,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包括电子屏幕广泛应用,自然光暴***严重不足,近视的发病率迅速增加,这提示光环境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对人类和动物关于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光环境是影响眼睛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4. 不良用眼习惯

  不良用眼习惯是导致后天性近视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这些习惯包括但不限于:①用眼距离,距离越近对眼轴增长的刺激越大;②用眼时长,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越长对眼轴增长的刺激越大;③用眼姿势,如趴着读写、躺着看书容易导致屈光参差、诱发散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视是人眼为了更好地适应看近需要而逐渐“进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眼轴较短,都是远视状态,又称为远视储备。随着年龄增长,眼轴延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直至远视储备消耗殆尽,这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过早读写,长时间看近,缺乏户外运动和自然光照射,就会过度诱导眼轴快速增长,加速正视化进程,以适应在自然光照射不足的情况下,看近清晰、舒适、持久的需求。

  实际上,低度近视在不矫或欠矫的状态下,看近不用或少用调节与集合,眼睛更不容易疲劳。而正视眼在看近时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调节与集合,正视眼在看近40至30厘米处时,大约需要付出-2.50D至-3.00D的调节,因此在持续长时间看近的情况下睫状肌更容易疲劳。但这并非意味着近视可以不矫或欠矫过多,不及时矫正有诸多危害,后面章节会展开来讲。

  5. 其他诱发因素

  大数据统计显示,挑食偏食、高糖饮食、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的儿童少年容易发生近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近视患者人数已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截至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人数已超过7亿,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为什么***人的近视率奇高?这一“国病”的症结何在?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家长独爱“学霸式”培养模式,信奉“艺多不压身”的理念,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从小就把孩子送往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培优班……。过早读写和长时间看近诱导眼轴快速生长,远视储备提前过度消耗,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孩子从小缺乏户外运动和自然光暴***。而相关研究表明,每天户外运动2个小时以上,一周户外运动10小时以上,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近视,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

  我们来看下其他国家都是怎么做的: 日本学校基本每天都有体育课,每天锻炼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40%以上; 新加坡学校每天下午2时后安排课外活动,学生们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美国有80%以上青少年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美国家长把体育看成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国小学有1/3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为5个小时;瑞典在7至20岁学生中,60%以上都是1至2个俱乐部的成员,政府规定青少年只要5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1小时以上,每人可获17克朗补助。

  教育内卷是指通过不断增加教育的投入来获得成绩的增长,但边际效益递减,实际教育成果并没有明显提高的现象。但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不均衡,当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单一标准时,孩子、老师、家长不得不被卷入其中,填鸭式教育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事实上,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个孩子享有的平等权利,本不该存在竞争,不应被过度市场化、商业化和资本化。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得教育形成了类似于市场竞争的格局,而校外的各类培优教育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教育内卷”的突出表现,且已经蔓延到了学龄前儿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环境之下,儿童少年的课业负担必然层层加码,挤占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休息放松时间和户外运动时间。

  根据***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自1999年以来,***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在持续减少,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的问题凸显,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趋严重,学习日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睡眠不足。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同年龄段儿童相比,***儿童学龄期平均每日睡眠时间约少40至50分钟;到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更是扩大到1个小时以上。而长期睡眠不足,是近视发生发展的诱因之一。

  根据教育部大数据监测显示,我国学龄期青少年儿童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时长严重不足,尤其是疫情期间仅为32.3分钟,尚未达到推荐值的三分之一,包括上网课导致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和更多时间接受蓝光的因素,使孩子们近视发生发展的风险极大增加。

  目前我国近视防控市场存在诸多“伪科学”的商业乱象,相关机构的技术水平更是良莠不齐。更有甚者,打着“治疗近视”的幌子谋取暴利,导致孩子错失防控良机。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近视一旦发生,只能综合运用现有成熟的防控手段进行有效控制,尚无法从根本上“治愈”。关于近视防控的乱象及如何有效开展近视防控,在后面的章节会展开来讲。

  目前医学界和科学界关于近视的主流观点是:可防、可控、可矫正,尚不可治愈。那么为什么说近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由于眼轴相对过长导致的轴性近视,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真性近视。

  除了先天性近视和遗传性近视,后天的轴性近视本质上是人眼为了更好地适应看近需求和外部环境而逐渐“进化”的结果。人眼的屈光系统是逐渐发育的单向过程,一旦发育完全后就难以逆向生长。实际上,近视眼是专为自然光照不足的环境下持续长时间看近而生的。

  如图所示,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眼轴相对过长,眼球呈橄榄球状。平行光线经过角膜、晶体、房水、玻璃体等屈光介质折射后,成像落在视网膜前,成放大的虚像。

  如下图所示:

  这种由于眼轴相对过长而导致的眼球形态的改变,难以通过目前的医疗手段进行恢复。但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眼球形态尚未发育完全,如能及时抑制眼轴增长,而诱导其他径向继续增长,角膜曲率可减小,晶体厚度可变薄,则可以抵消部分由于眼轴过长而产生的近视度数,1.00D以下的轻度近视甚至可恢复为正视眼。一旦眼球发育完全,这种形态则难以恢复。

  截至目前,包括角膜手术、晶体置换在内的所有手段都只是改变了屈光介质(角膜或晶体)的屈光状态,来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并非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治愈在临床上的含义一般是指患者的某种疾病经过临床的一系列治疗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无需借助药物、器械等维持正常的生理及物理功能。

  通俗来说就是,某种疾病被治愈后,通过相关的检验、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而且患者主诉没有明显不适,就认为这个疾病已经临床治愈。

  显然近视眼,包括其他屈光不正,以目前的医疗手段,尚无法达到临床上的治愈标准。既然近视尚不可治愈,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经历、成本在寻求治疗上,不如多在预防上下功夫。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一部分家长显得有些不淡定,甚至感觉有点慌,他们纷纷表示:“学校减少了课内作业,孩子又减少了课外培训,这样的状况持久下去,孩子成绩会不会下降,中考还能不能考进重点,高考还能不能考进名校?该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首先家长应理智地看到,“双减”是减去孩子过重的、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减去不该有的教育“内卷”,但“减”不代表孩子不需要学习,不代表对孩子学习的妥协。

  其次家长要读懂“减”背后的“好孩子”标准。“双减”的推行,其宗旨是科学理性地培养完整的人。“好孩子”的标准不能单一认定为“学习成绩好”,“好学生”的成长目标不应只有“进入名校”。家长要打开视野、以更大格局看待孩子的教育,清晰认识到当今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真正把孩子身心健康作为全面发展的根本来抓。

  而对于孩子来说,身心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学力比学历更重要、好学比学好更重要、成才比成功更重要。“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样的,“好孩子”的成长之路是多元的。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也可以看出通过素质教育规避应试教育带来的内卷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过度伤害的用意。

  2022年元旦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也明确指出,家长要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的品德、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作为家长,不要做焦虑的父母,而要关注孩子的好习惯、好态度、好方法、好品质的养成。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预防优于控制。近视控制是“亡羊补牢”,很多时候为时已晚,而近视预防则是“未雨绸缪”,不给近视发生的机会。

  从人眼的发育过程可知,近视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这就给近视预防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一旦发展为真性近视,尤其是眼球发育完全以后,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治愈。因此,在未近视之前做好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引入“治未病”理念,将视力筛查建档、早期诊断等加以普及,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近视发生,缓解防控压力,降低控制成本。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2030划纲要》,确立推进健康***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后,各地政策不断助攻,“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也日趋成熟。

  自开展近视防控以来,***初步形成了近视防控体系,基本达到了近视防控目标,但同时也面临着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高度近视发生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家长的认知亟待提升等问题。据调查,0~3岁儿童家长中只有67.5%认为近视是可以被预防的。

  1. 尽早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1.1 屈光档案的目的和作用

  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眼球结构、眼球形态、屈光状态、视力标准等都是不同的,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可以有计划地了解、记录、跟踪孩子眼睛各项指标的发育情况。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筛查,家长及医生能够及早发现孩子的眼部异常,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也能够反向推出可能存在的不良用眼习惯,还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能够做到及时纠正,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

  1.2 屈光档案的内容及更新

  一般来说,0至3岁,主要排查是否有先天性的眼科疾病,比如先天性白内障,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影响孩子以后的视力。而屈光发育档案的主要对象是3至12岁的儿童,即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形成这样一个近视预防和监控系统,且每半年进行复查和数据更新。

  屈光档案包括很多内容,不仅包含屈光数据、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晶体厚度,还应包含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视功能、眼位、眼压、眼底等内容。只有查了这些内容,才能全面监控孩子视力发育情况,了解孩子可能发生、发展为屈光不正的个性化因素,提前做出必要的预防和干预。

  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视光档案的检查项目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必要的检查项目。视光发育档案的具体内容如下表,但不限于表格内容:

  1.3 远视储备、眼轴及视力参考值

  远视储备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眼球基本发育完全(大概到12岁)这个阶段,由于眼轴相对较短,而表现出来的生理性远视状态。

  远视储备在整体儿童人群中符合正态分布,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参考的范围值。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婴儿大概有+3.00D以上的远视储备。从出生到12岁,随着年龄增长,眼轴不断延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这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过程。

  当远视储备低于参考值的下限时,提示远视储备不足,未来发展为近视的风险提高,这种情况应积极采取近视防控措施;当远视储备高于参考值的上限时,则提示正视化进程迟缓,未来发展为远视的风险提高,如高出远视储备上限较多,则可能导致弱视,这种情况应及时矫正干预,以保证眼睛感光系统和识别系统的正常发育,以免造成弱视。

  远视储备、眼轴长度及视力参考值如下表:

  以上数据来源:***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2022 年)。

  2. 培养孩子良好用眼习惯

  2.1 抓住两个防控“关键期”

  1)学龄前是第一个关键期

  学龄前(0至6岁)是眼球快速发育期,眼轴由16mm左右快速增长到21mm左右。特别是3岁之前,眼轴年均增长0.6mm左右。

  此时如不积极进行近视防控,眼轴会快速增长,过度消耗远视储备,未来近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个阶段如已经出现近视,未来大概率会发展为中、高度近视。

  这个阶段近视防控的要点是:

  ①纠正“不能输在起跑线”的错误观念,不要过早、过多读写;

  ②远离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

  ③加强户外运动,接受阳光照射;

  ④改善室内光源为低色温、全光谱、无可视频闪的暖光源;

  ⑤尽早建立屈光档案,定期复查和更新数据,随时关注各项指标。

  2)青春期是第二个关键期

  青春期大约在12至16岁,孩子的身体发育会进入一个较大变化和调整期,也是眼球结构发育逐渐成熟,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阶段。

  此时眼轴年均增长0.3mm左右,远视储备已消耗殆尽,眼轴长度基本达到***标准。这个阶段,课业复旦逐渐加重,用眼强度逐渐提高,如不注意近视防控,将前功尽弃。

  这个阶段近视防控的要点包括上述提到的要点之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长,坚持“20-20-20”原则,即读写20分钟,看远处20英尺(≈6.096米)外,20秒以上;

  ②正确地读写姿势,坚持“1-1-1”法则,即眼离书本一尺,***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建议使用学习专用桌椅;

  ③适合地用眼光线,除上述的光环境改造外,建议选择护眼读写台灯;

  ④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⑤一旦近视,应及时配镜矫正;

  ⑥少吃零食,避免偏食,低脂低糖,多吃水果蔬菜。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近视防控要点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越早做到效果越好。

  2.2 视力“0.8”是警戒线

  很多近视患者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视力减退到1.0~0.8时并无明显感觉,但之后视力却急转直下。大数据显示,视力减退到0.8是近视的警戒线,此时如能及时纠正不良用眼习惯,积极进行科学防控,消除假性近视,视力被控制或有所回升的几率将大大提高。

  一般来说,近视眼的视力是由1.5→1.0→0.8→0.5逐渐减退的,许多真性近视也是由假性近视发展而来的,当视力下降到0.5以下,早期的假性近视已经成为真性近视,错过了最佳防控时机。调查显示,视力在1.0~0.8的学生,因为视力没有明显下降,黑板上的字都能看得见,此时近视不易被察觉,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缺乏近视防控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及时地、积极地进行近视防控,往往视力会在短期内下降到0.5或更低。

  临床发现,青少年视力在1.0~0.8时,屈光状态仍可表现为远视、正视或轻度近视。这时加以积极的防控,对于减少中、高度近视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2.3 近视度数何时才能稳定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的塑形镜要戴到几岁?多大年龄能做近视手术?……” ***是屈光状态稳定之后。那么何时才能稳定下来?判断标准又是什么?

  Goss DA, Winkler RL.(1983)的一项研究中指出,近视增长一般会在14至16岁稳定下来。

  Donovan L, Sankaridurg P, ……(2012) 有关儿童近视进展的文献分析,使用了20项研究、14项干预试验和6项纵向观察研究的数据,来分析儿童近视进展的速度。结果显示近视进展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其中亚洲儿童的近视进展速度,从7岁时的1.12D/年下降到12岁时的0.50D/年,而且女孩比男孩近视进展略快(即更早一些稳定下来)。

  Comet Group.(2013)研究组对多民族儿童的研究认为,近视进展稳定的年龄在15.6±4岁,但也有一些人近视进展会持续到20多岁。Comet Group. 研究表明,95%的近视患者在24岁后完全稳定。

  Wolffsohn JS, Jong M, ……(2021)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90%的人在21岁眼轴会稳定下来。

  综上所述,关于近视进展何时能够完全停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80%以上的生理性近视,到18周岁以后就变得稳定。

  但病理性近视不限于这个年龄,因为病理性的近视通常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导致的,所以不论到了什么年龄段,近视都有可能发生发展。

  因此,近视防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越早干预收益越大,但不论是在什么年龄段,都不能掉以轻心。

  3. 户外运动是防控的关键

  大量近视防控实践和相关研究表明,充分的户外运动是儿童少年近视防控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户外运动对于近视防控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户外运动时孩子们身处空旷的环境,视野开阔,有更多的时间看远,可以充分放松睫状肌,对于人眼的屈光系统发育来说,提供了一个抑制近视的信号。

  其次,户外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阳光,阳光的照射可以促使眼底分泌多巴胺,增加脉络膜血供而使脉络膜增厚,对于眼轴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甚至可以少量压缩眼轴,从而降低近视度数。

  第三,在阳光下瞳孔会缩小,此时视网膜的成像质量会比瞳孔大的时候高,而高质量成像对于人眼的屈光系统发育来说,也是一个抑制近视的信号。

  对于近视防控来说,户外运动的时间越长越好,但现实中学生并没有太多业余时间。因此,从户外运动对近视防控的有效性上提出了最低要求,即学龄前儿童每天累计户外运动时间应保证4个小时以上;小学生每天累计户外运动时间应保证3个小时以上;初、高中生每天累计户外运动时间应保证2个小时以上,单次户外运动时间不低于20分钟。

  研究发现,每天户外运动3小时以上的孩子,近视发生率仅为0.8%;1小时以上的孩子,近视发生率为3%,而不足半个小时的孩子,近视发生率高达24%。

  户外运动的关键在于要身处户外,至于活动类别,观察研究表明并没有太大区别。推荐骑行,轮滑、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丢飞盘、纸飞机、无人机、放风筝等。

  户外运动对时间段及光线并没有强硬限制,即使阴雨天气,去户外运动也会有效果。但研究发现,阳光充足的环境效果更佳,下午的效果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夏季阳光强烈的环境下应配戴墨镜,避免强光照射可能对眼底视网膜造成损伤。

  4. 改造光环境补充光营养

  4.1 什么样的光源最适合读写

  人的眼睛是在自然光下生长发育的。对人眼而言最佳的阅读光源是上午10点左右的散射自然光。其具有如下物理特征:

  1)线连续不断,无明暗变化;

  2)色温在4000~4800K左右,色温适中,光线柔和;

  3)散射光,光照面积大,无阴影;

  4)全光谱混合光,显色性好。

  护眼台灯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等场所,为了规范这类产品,工信部发布了最新的GB/T 9473-2017替代了旧标准GB/T 9473-2008,部分内容如下:

  1)GB/T 9473-2017管控产品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家庭、教室和类似场所作为读写照明用的台灯和宣称“护眼”的台灯。

  2)产品级别分类

  按照度等级分类,灯具可分为A级和AA级。

  3)护眼灯具性能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以钨灯丝、荧光灯或LED作为光源,电源电压不超过250V的读写作业台灯的性能要求。

  ①安全要求:灯具应符合GB 7000.204的要求;

  ②无线电骚扰特性:应符合GB/T 17743的要求;

  ③电源谐波电流限值:应符合GB 17625.1的要求;

  ④灯具对人体的电磁辐射:应符合GB/T 31275的要求;

  ⑤光生物安全:使用LED的灯具按IEC/TR 62778评估的蓝光危害类别不应超过RG0。

  4)灯具使用的光源及其控制装置要求

  4.2 低色温光可抑制眼轴增长

  近日,***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胡新天课题组联合研究发现:低相关色温的人工照明光源可以减慢青少年猕猴的眼轴发育。该成果有可能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居住和学习环境中照明条件的巨大改变,近视的发病率迅速增加,这提示光环境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胡新天课题组使用32只幼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由不同相关色温(Correlated Color Temperature, CCT)构成的四种典型光源,研究CCT与眼轴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经过365天的观察后发现,低CCT光照下的猕猴的眼轴增长显著小于高CCT光照下的猕猴的眼轴增长,且在整个观察期间,这种效应是持续和稳定的。

  该成果是国内外第一次系统的关于常规照明光源色温与眼轴发育关系的研究。由于眼轴过度增长是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该成果有可能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上。

  我们从色温的概念可知,色温由低到高,光色由黑变红,转***,发白,最后发出蓝色光。从其研究成果示意图也可以看到,低色温光源红光占比较大,高色温光源蓝光占比较大。这和近年来正在临床验证的哺光仪抑制眼轴过快增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 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近视的成因非常复杂,除先天遗传,社会环境,视近负荷等因素外,食物中的某些微量元素与视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或不全、或过剩,都会改变眼睛的正常生理和物理功能。特别是对眼球和视觉快速发育期的儿童,其影响不容忽视。

  5.1 铬元素(Cr)

  铬元素能促进胰岛素的生成,参与人体糖代谢过程。缺铬会导致糖代谢障碍,造成眼睛晶状体和房水渗透压改变,导致晶状体变厚变凸,屈光度随之增加而出现晶体性近视。

  食物中粗粮、豆类、酵母、牛肉、谷类、肉类、肝类与干酪等含铬量较多。

  5.2 锌元素(Zn)

  锌在眼组织中,特别是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中含量很高,参与维生素A脱氢酶、过氧化氢酶等许多酶的活动。适量的摄入微量元素锌可以起到预防和缓解***斑变性的作用。当眼球的某些组织缺锌时,就会影响光化学过程。

  食物中***豆、燕麦粉、杏仁、紫菜、海带、牛排、羊肉、***鱼、海蜒、牡蛎、***粉、可可粉、茶叶等含锌量较多。

  5.3 钙元素(Ca)

  钙是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被称为眼部组织的“保护器”,是维持眼部肌肉和神经活动的重要元素。缺钙可导致巩膜弹性降低,眼外肌和睫状肌疲劳,甚至出现痉挛,可间接导致近视发生发展。

  食物中牛、猪、羊等骨中含钙丰富,其他如***类、豆类、鱼、肉、虾皮、虾米、鸡蛋、油菜、小白菜、紫菜、花生米、大枣、核桃肉、南瓜子等食物的含钙量也比较多。

  5.4 锡元素(Sn)

  眼球肌肉收缩,瞳孔的扩大和缩小,眼底辨色能力的维持都离不开锡的参与,锡还能清除眼睛的过氧化物和自由基,使眼睛免受损害。

  推荐动物肝脏,瘦肉,玉米,洋葱,海鱼等。

  5.5 维生素A

  缺乏VA时,眼睛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严重的时候容易患夜盲症;同时眼睛还会感到发干、发涩,容易疲劳等,严重时眼白表面干燥、皱缩,甚至导致角膜溃疡。

  维生素A广泛存在于动物肝脏、鱼肝油、***类和蛋类中,也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心白薯、桔子、杏子、柿子等。

  5.6 维生素B1

  青少年多喜甜食,过量的高糖饮食在体内代谢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尤其是糖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又需要和体内的钙、铬等碱性元素发生中和反应,特别是与钙盐中和,在血液中还原,造成血钙减少,导致体内钙与铬的相对减少,这样就会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使眼轴容易被拉伸,造成近视发生。

  所以缺乏维生素B1,会使近视发生及程度加重;还会造成眼睛的视神经系统抵抗力明显减弱,出现视神经炎等症状,影响视力。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各种绿叶蔬菜、豆制品、瘦肉及各种海产品。

  5.7 维生素B2

  当人体缺乏维生素B2时,可诱发口角炎、口腔炎和眼组织发炎,也会使眼睛密布血丝、畏光、容易流泪等。不少人在季节转换之际,出现不明原因的眼睛干燥、眼睑发炎、结膜炎等症状,就是人体在适应季节转换时出现暂时性代谢紊乱,使体内缺少维生素B2的结果。

  含维生素B2较丰富的食物有:牛***、牛***制品、***酪、瘦肉类、鸡蛋***、各种绿色蔬菜及各种海产品。

  5.8 维生素E

  维生素E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若缺乏维生素E,除了会降低身体的抗氧化作用外,还会减弱治疗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种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的辅助作用。

  豆油、花生油和香蕉中维生素E含量较高。

  5.9 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缺少时视力极易疲劳,眼肌紧张而诱发近视。就巩膜来说,它能成为眼球的坚韧外壳,就是由于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构成很坚固的纤维组织。

  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全部必需的氨基酸。

  6. 真性近视及时配镜矫正

  6.1 孩子发生近视有哪些表现

  儿童发生近视以后,由于远视力下降而表现为看远时,不自觉地皱眉、眯眼、歪头、频繁眨眼或挤眼。这种情况下,又很容易导致视疲劳,因此还会表现为经常揉眼睛、畏光、流泪等。孩子往往主诉视物模糊、眼睛酸胀、眼干眼涩、异物感、头晕等。

  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大概率存在屈光不正。应及时到专业门店或医院眼科做视光检查。实践中,真性近视低于75度,单纯散光低于100度,或一只眼睛正常,另一只眼睛屈光不正的情况下,上述症状并不明显,不注意观察的话,往往不易被发现。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表达能力尚不完善,当家长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防控时机。

  因此,建议尽早给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实时监测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和远视储备等情况,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干预。

  6.2 家长关心的几个常见问题

  实践中,很多家长经常问到这样的问题:孩子近视多少度需要戴镜?是不是戴了眼镜就摘不掉了?是长期佩戴还是需要时才戴?戴眼镜会不会让眼睛变形?

  1)多大度数需要佩戴矫正眼镜?

  如果存在屈光不正(即近视、远视、散光及屈光参差等),即便是较低的度数,如果影响到正常地用眼需求了,例如孩子看不清黑板,出现眯眼、歪头、斜视等,就应及时配镜矫正,以免出现视疲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另外,屈光不正不及时矫正,久之会引发眼位异常、三联动紊乱,以及视功能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2)是不是戴了眼镜就摘不掉了?

  屈光不正的人已经习惯了视物模糊,眼位、三联动及视功能也已建立了平衡。一旦戴镜矫正后,获得了清晰的视物,重新建立了上述平衡,就难以接受以前的模糊状态了,这并非戴眼镜导致度数加深的结果。相反,佩戴合适的眼镜,可确保眼位正常、三联动和视功能正常。

  3)是长期佩戴还是需要时才戴?

  每个人都希望看到清晰的物像,如存在屈光不正,会自发启动代偿行为,如皱眉、眯眼、挤眼、歪头、斜视等,这样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且会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另外,近视在不矫正的情况下,看近不用或少用调节,久之调节力会下降,进而导致三联动紊乱和视功能异常,显然这样对孩子的视力和眼健康更为不利。特别是处于视觉快速发育期的儿童少年,如果存在屈光不正,眼底不能很好地接受外界光线和清晰物像的刺激,可导致视敏度降低,甚至形成弱视,还会引发眼位异常和视功能异常等一些列问题。

  4)佩戴眼镜会不会让眼睛变形?

  框架眼镜不会与眼球和眼部直接接触,亦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力,导致眼睛变形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我们发现有些佩戴眼镜的人眼球比较突出,往往是由于高度近视,眼轴过长,或角膜曲率较大,眼球看上去比较突出的原因,还有些人是先天发育问题。

  另外,正视眼透过有度数的镜片看和摘下眼镜看到的眼球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可有效控制度数增长,避免眯眼看、斜眼看、交替眼看、把东西拿到更近看等不良用眼习惯,是保障眼睛不发生变形的有效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眼镜必须是合适的眼镜,即由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验光师和定配师,结合患者各项数据和用眼需求量身定制的眼镜,否则将适得其反。

  5)散瞳对眼睛到底有没有伤害?

  目前绝大多数的医院眼科在给儿童少年验光前都需要进行散瞳,而散瞳后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畏光、流泪、视近困难等不适症状,因此很多家长对于散瞳是否安全心存疑虑。

  ①什么是散瞳?

  散瞳指的是在客观验光或眼底检查之前,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或托品酰胺等副交感神经抑制类药物制剂,强制放松睫状肌,以达到扩大瞳孔和消除假性近视的目的。

  ②是否有危害?

  阿托品或托品酰胺是一种抗胆碱药,为M受体阻滞剂,主要的作用是抑制副交感神经,解除平滑肌痉挛。临床上常用于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兴奋呼吸中枢、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等。在眼科的应用,主要是阻断人眼中睫状肌M受体,麻痹睫状肌进而降低眼的调节张力,常用于解除调节痉挛和散瞳。

  临床上常用的阿托品滴眼液或凝胶浓度为1%,托品酰胺浓度为0.5%,主要用于儿童散瞳验光,用药后由于睫状肌麻痹后会出现看近模糊,瞳孔散大导致畏光等不适,且持续时间大约三周左右,不作为治疗药物长期使用。

  阿托品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即便是低浓度阿托品,在应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包括畏光、看近困难、眼压变化、局部过敏等不良反应,其中畏光最为常见。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副作用包括:口干、脸红、头痛、血压升高、便秘、排尿困难、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全身性的反应。如需使用阿托品,须在眼科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同时进行安全性的观察与疗效的评估,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③有替代法吗?

  实际上,负荷试验法同样可以鉴别是否存在假性近视,而雾视法、按摩法、热敷法等综合运用,则可以有效消除由于睫状肌调节紧张而产生的假性近视。但上述方法***作要求较高,耗费时间较长,可能是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医院眼科一刀切地采用散瞳的原因之一。

  ④要不要散瞳?

  事实上,任何医疗手段都存在两面性,片面地认为其安全或不安全都是不客观的。而应针对不同人群给出针对性的方案和更多的选择,患者在充分了解利与弊之后,最终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应该还给患者本人。

  6.3 近视不及时矫正的危害

  一般来说,真性近视75度以上或联合散光,单纯散光100度以上或联合近视,远视力会出现明显下降,如不及时矫正会有诸多危害。

  1)容易引起视疲劳

  儿童发生近视以后,由于远视力下降而表现为看远时,不自觉地皱眉、眯眼、歪头、频繁眨眼或挤眼。这样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且会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难以纠正。

  2)屈光不正性弱视

  双眼或单眼有明显的远视、近视或散光,尤其是正处于视觉快速发育期的儿童,如长期不矫正,眼底感光系统得不到清晰物象的刺激,久之形成弱视。

  3)屈光不正性斜视

  近视眼在不矫或欠矫的情况下,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力,与之协同配合的集合力同时减弱,其内直肌的拉力会逐渐降低,久之形成外斜视或外隐斜,多见于高度近视。

  4)度数会快速加深

  统计数据显示,真性近视不矫正比及时矫正度数增长更快,也更容易出现散光,这主要和近视眼在不矫正的情况下,不自觉地皱眉、眯眼、歪头、频繁眨眼或挤眼有关。

  5)影响工作和学习

  人类接收的信息83%来自视觉。青少年儿童屈光不正会直接影响学习;***屈光不正则影响工作,对于驾驶、骑行、高危作业更是存在安全隐患。

  6.4 矫正方式应该如何选择

  目前屈光矫正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手术方式,一类是手术方式。非手术方式主要有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各种矫正方式的优势及劣势。

  1)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早被用于屈光矫正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框架眼镜除了发挥屈光矫正、视力防护的作用,还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框架眼镜除了鼻托和镜脚与鼻梁和耳部直接接触外,不会与其他部位接触,因此相对来说是最安全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①戴框架眼镜每增加±1.00D可使看到的影像放大或缩小约2%,屈光参差超过2.50D的患者戴框架眼镜,由于双眼像差过大,可能出现融像困难。

  ②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在配戴框架眼镜时,由于镜片的棱镜效应、折射像差和斜交位差等现象,会影响物像的质量,出现***失真、影像畸变等问题。

  ③框架眼镜因受框架的限制和镜片周边部棱镜效应的影响,使配戴者视野缩小。

  ④框架眼镜在秋冬季节从室外到室内,或佩戴口罩时,镜片上易出现雾气而模糊不清。

  ⑤框架眼镜使配戴者鼻梁部负重,镜架压迫鼻梁和耳廓常引起接触性皮炎,久戴框架眼镜常发生鼻梁凹痕,镜片受暴力或碰撞破碎时常导致眼部损伤。

  2)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的医学名称为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它分为软性和硬性两种。

  隐形眼镜属于医疗器械的管理范畴,是受国家重点管控的产品。按照风险程度,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而隐形眼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

  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最高级别的医疗器械,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或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且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隐形眼镜由于需要戴在眼睛里,直接接触眼角膜,如使用或护理不当,对眼睛来说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隐形眼镜的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在验配隐形眼镜时应认准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质量可靠的产品。另外,隐形眼镜护理液等相关产品同样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应谨防劣质产品给眼睛带来的损害。

  比起框架眼镜,隐形眼镜有其自身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外观上,隐形眼镜不易被察觉,对眼面部没有遮挡,不影响颜值,部分具有美瞳效果的隐形眼镜还可以让眼睛变得更漂亮;

  ②秋冬季节从室外进入室内,或佩戴口罩时,隐形眼镜不会像框架眼镜那样,在镜面上形成一层雾气,出现看不清楚的情况;

  ③隐形眼镜不受框架的影响,能够保持与正视眼相同的开阔视野;

  ④隐形眼镜相差小,可避免由于高度屈光参差而出现的融像困难;

  ⑤隐形眼镜不易产生棱镜效应,视觉质量更好。

  隐形眼镜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包括:

  ①容易出现干眼症

  正常泪液的表面有一层非常薄的脂质层覆盖,其作用是为了防止泪液蒸发过快。配戴隐形眼镜之后,由于镜片的原因,脂质层就不会像原来那样稳定地附着在泪液表面,导致泪液蒸发过快而出现干眼症。

  ②角膜抵抗力下降老八吃粑粑视频原视频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会使角膜尤其是周边角膜缺氧,即便高透氧性的隐形眼镜也有影响,角膜会因缺氧出现水肿、新生血管,影响正常代谢、抵抗力下降。

  ③引发角膜感染

  隐形眼镜吸附泪液中的蛋白质、脂质等,使之沉积在镜片表面,清洁不到位容易滋生细菌而继发感染。出现角膜溃疡,角膜上皮脱落或穿孔,造成不可逆转的视力下降,即使治疗后也会在角膜上留下白斑。

  ④角膜神经麻痹

  隐形眼镜长期贴附在角膜上,会使角膜上皮神经末梢麻痹,角膜知觉减退或消失,进而导致眼睛瞬目次数减少,加重眼干眼涩,有的患者出现角膜溃疡还浑然不觉。

  因此,日常使用隐形眼镜一定要注意卫生,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作,并定期到眼科医院复查。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佩戴,并及时到眼科就诊。

  下面我们再对比一下软性角膜接触镜和硬性角膜接触镜的优缺点:

  ①软性角膜接触镜

  软性角膜接触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形眼镜,这种软性隐形眼镜材质是一种亲水性的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含水量是比较高的,所以镜片非常的柔软,富有弹性,透氧性也比较好,最初在使用的时候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异物感,但是因为它是一种含水性的柔软材质,所以容易被污染或者是发霉,因此在日常的佩戴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消***。

  软性角膜接触镜跟硬性角膜接触镜相比,其对散光的矫正比较差,即便是定制的散光镜片,由于镜片会伴随眼球运动而出现滑动和旋转,其轴位也不够稳定。软性角膜接触镜根据使用期限分为日抛型、月抛型、半年抛型和年抛型。一般来说,镜片的使用期限越短,含水量相对越高,材质越柔软,戴着也更舒适,但成本也相对更高。

  ②硬性角膜接触镜,又称RGP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缩写为RGP(RGP是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的英文缩写),RGP所含的硅、氟等聚合物,能够大大增加氧气的通过量。与软性隐形眼镜相比,既提高了透氧性,又保证了材料的牢固性,并且具有良好的湿润性和抗沉淀性。它对青少年真性近视的矫正和圆锥角膜的控制效果经受了国内外眼科专家多年的临床验证,并得到了肯定。 近年来,由于高Dk值、高弹性模量、高亲水性、抗沉淀性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RGP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普及。

  各类屈光不正人群均可选择RGP,但佩戴初期异物感较强,适应性差,间歇式配戴者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以下患者比较适合配戴RGP:高度屈光参差者、高度散光者、圆锥角膜或可能发展为圆锥角膜者、角膜移植者、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患者。

  RGP的验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完成。

  3)手术矫正

  实际上,近视手术与佩戴眼镜是一个道理,都属于屈光矫正,而非治愈。目前近视眼手术概括起来,主要分为角膜屈光手术和晶体植入手术两种类型。

  角膜屈光手术,如飞秒、全飞秒、准分子、全激光等。这种手术的方式是在角膜基质层切削出一个凹透镜来矫正视力。

  这类手术本身的成功率很高,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也很小。但这种技术属于做减法的手术,甚至可以说是破坏性的矫正手段。其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也屡见不鲜,甚至后期无法修复。

  晶体植入手术,又称ICL手术,这种手术的方式是将人工晶体植入到眼睛中,其原理非常简单,相当于把隐形眼镜片直接装在眼睛里。

  这类手术与角膜手术相比,创口小,对眼睛结构破坏性小,人工晶体可取出,可调整,可更换。但仍然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手术有风险,选择需谨慎。近视手术可能出现以下后遗症:

  ①表皮愈合不良:做完近视眼手术之后可能出现表皮愈合不良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通过人工泪水来帮助复原。术后应谨遵医嘱,严格护理。

  ②手术矫正不良:很多人在做完近视眼手术之后视力仍然无法完全恢复,这主要是因为矫正不良而引起的。这种情况,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后或佩戴眼镜才能得到最佳视力,所以部分近视眼患者在做完近视眼手术之后,仍然需要佩戴眼镜。

  ③继发感染:不少患者在做完近视眼手术之后会出现感染的情况,这种情况与没有做好护理工作以及病菌感染有很大关系,早期发现可通过药物来进行控制。

  ④罹患干眼症:在做完近视眼手术之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干眼症的情况,此时需要通过人工泪液进行改善。

  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近视眼手术,都会对眼球结构和组织造成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建议在做近视眼手术之前,应全面了解利与弊,充分考虑自身眼部基础和身体条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或承受)后,再谨慎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人眼的屈光状态是动态变化的,无论哪种近视眼手术,都是针对当前的屈光状态进行矫正的,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是正常的。

  6.5 什么样的眼镜才算好

  眼镜是近视防控,屈光矫正,斜、弱视训练的基础性工具,一副好眼镜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样的眼镜才算好呢?

  1)适配问题

  人有高矮胖瘦之别,鼻梁也有高低宽窄之分,有的人左右耳朵高低不同,还有的人左右脸型并不完全对称……因此,一副眼镜不一定要在平面上能放平,关键是要在脸上能放正。普通眼镜没有自动平衡功能,必须依靠眼镜技师根据个体差异手动调整。你的眼镜在脸上放正了吗?

  2)瞳距问题

  瞳距是两眼瞳孔中心点的距离,如前所述,由于存在非对称性个体差异,所以要充分考虑单侧瞳距的不同。

  据装配眼镜国家标准,100度以内,光学中心水平允差不超过±6mm;200度以内,不超过±4mm;400度以内,不超过±3mm;400度以上,不超过±2mm。误差越小,矫正效果越好,舒适度越高,否则影响视觉质量,容易出现视疲劳。误差过大,还可能影响视功能,或诱发眼位异常。

  我们知道,人眼由远看近时会产生集合,通常测量的是远用瞳距,近用瞳距一般会少2到3mm,而眼镜做好了可不会自动调整。更何况还有75%以上近视眼患者存在外隐斜,眼镜加工的再准,也不符合患者的用眼需求。

  那有人就问了,瞳距到底如何确定呢?我的意见是,重点考虑患者这副眼镜的主战场在哪里,如果近用为主,应以近用瞳距为准,在允差范围内,适当兼顾远用;反之,应以远用瞳距为准,在允差范围内,适当兼顾近用。

  还有一部分人左右眼的单眼瞳距不一样,所以建议选好镜架后,戴在患者的脸上,以最舒服的位置为佳,根据患者用眼需求,在框架支撑片(衬片)上找到双眼视轴通过的最佳位置并做记号,以此记号来作为光学镜片的加工中心。这种方法又被称为点瞳法。

  3)瞳高问题

  实践中,瞳高问题被很多定配人员忽略了。我们知道,负镜片是无数个顶相对的三棱镜组成,凸透镜是无数个底相对的三棱镜组成,瞳距瞳高不对会产生棱镜效应。

  放眼满大街的眼镜族,95%以上都是挂在鼻梁上,眼球通过眼镜时,都是从上半部分在看,实际上戴了一副底向上的三棱镜,视轴与光学中心不知道对到哪里去了。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在定配加工环节,务必根据镜架实际佩戴位置测量瞳高,以确定镜片光学中心纵向位置;其次纠正错误的佩戴习惯,眼镜变形、变松应及时调整。

  4)轴位问题

  轴位指的是散光的方向。散光是指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其表现为角膜形态不是正球面,而是一个方向比较陡峭,另一个方向比较平坦,这就涉及到散光方向的问题。

  在验配散光镜的时候,除了要测量散光的度数之外,还需要对其轴位进行确定,以确保镜片能够稳定且正确地置于需要矫正的轴位上,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力。

  据装配眼镜国家标准,散光度数越高,轴位允许偏差的范围越小。150度以上,不超过2度;75-150度,不超过3度;50-75度,不超过5度;50度以内,不超过7度。

  实际上,由于存在镜架适配问题,佩戴位置及个性化调整后,轴位数据都会跟着发生变化。因此,在定配加工之前,应对镜架进行个性化调整,而不是单纯以数据为准。

  5)验光问题

  验光过程就是利用验光设备找到双眼看远时调节相对放松时的屈光度。至于检影验光、电脑验光、散瞳验光,还有综合验光仪的主觉验光等,都是相互印证最佳配镜处方的方法,没有哪个更准之说,应重点考虑患者的用眼需求,综合运用上述方法确定配镜处方。

  其中要多考虑的是动态视力,因为人眼总是不停地看远看近,实时产生调节与集合,单纯以静态视力的屈光度为准显然是不合理的。比如散瞳后验光是最小度数,但不一定是最舒服的度数,不应作为最终的配镜处方。

  因为人眼都不是在散瞳下用的,散瞳后晶体是最平状态,有些人天生解剖位置不好,会在后房里产生前后的微移位,对屈光度也会产生影响。多年以来,全国人民都被散瞳给忽悠得东倒西歪。简单来说,验光时最需要注意的是,眼睛是否处于相对放松和最舒适的状态。

  眼镜的终极目的是清晰的视觉质量,舒服的戴镜感受,持久地用眼体验,其它都是浮云。

  1. 低浓度阿托品

  近年来,0.01%阿托品滴眼液因其在延缓近视方面有所成效,成为家有“小眼镜”的家长们追捧的“神奇眼药水”,但在2021年以前因国家食药监总局没有正式批准上市,用药心切的家长往往通过网络购买,或者从新加坡、***香港、***台湾代购,更有甚者,按照网上配方,使用阿托品注射液自行调配,引发了眼科医生对于用药乱象的担忧。

  1.1 阿托品到底是什么药物?

  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为M受体阻滞剂,主要的作用是解除平滑肌痉挛。临床上常用于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兴奋呼吸中枢、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等。在眼科的应用,主要是阻断人眼中睫状肌M受体,麻痹睫状肌进而降低眼的调节张力,常用于解除调节痉挛和散瞳。“临床上常用的阿托品滴眼液或凝胶浓度为1%,主要用于儿童散瞳验光,用药后由于睫状肌麻痹后会出现看近模糊,瞳孔散大导致畏光等不适,且持续时间大约三周左右,不作为治疗药物长期使用。

  1.2 低浓度阿托品又是什么?

  低浓度阿托品常见的浓度为0.01%,也就是把常用的1%的阿托品稀释100倍后使用,以减少对眼睛的副作用。有学者将0.5%~1%浓度的称为高浓度阿托品,0.1%~0.49%的称为中等浓度阿托品,而小于0.1%的则为低浓度阿托品。被家长们追捧的近视防控“神奇滴眼液”,正是浓度为0.01%的阿托品。

  1.3 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控制效果如何?

  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阿托品并非通过放松调节的机制控制近视的,而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视网膜和巩膜,且由M1和M4受体介导,通过作用于M1和M4受体产生某些生化改变,从而减缓眼球的生长速度从而抑制近视增长。

  国内外的临床研究显示,控制近视的效果与浓度有关,不同浓度的阿托品都有控制儿童近视加深的作用,浓度越高,近视控制效果越好,但同时伴随的相关副作用如看近模糊、畏光等现象也更加明显。

  而0.01%的阿托品此类不良反应较少,以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所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多年的研究发现,滴用0.01%阿托品2年后,近视进展量显著低于未使用阿托品的安慰剂组,前者一年近视加深约-0.50D(50度),后者加深了约-1.2D(120度),前者眼轴增长也显著低于未使用0.01%阿托品组,由此可以看出0.01%的低浓度阿托品仍具有明显的近视控制效果。

  作为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手段,2010年前后,0.01%阿托品滴眼液开始被国内眼科医生用来作为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武器”之一。

  1.4 低浓度阿托品有严格适应症和禁忌症

  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咨询,能不能给孩子用0.01%阿托品。事实上,低浓度阿托品的临床使用有严格适应症,适用人群也并非人人都有效,还要注意其存在的不良反应。

  通常情况下,早发、进展快速(>100度/年)的近视眼儿童;有高度近视眼趋势的儿童,及高度近视眼向病理性近视眼发展的儿童;迫切需要控制近视眼但不能耐受角膜塑形镜、硬性角膜接触镜等方式的儿童,可以考虑使用低浓度阿托品作为延缓近视眼进展的措施之一。

  如需要使用阿托品,应在眼科医生的专业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同时进行安全性的观察与疗效的评估,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很多家长把0.01%阿托品奉为“神药”,但其实,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观察到,阿托品在近视控制的应答率上个体差异较大,一些患者使用阿托品后并没有表现出近视控制作用。这些对阿托品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共性是:年龄相对小,父母双方均近视、近视程度较高。

  与此同时,阿托品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即便是低浓度阿托品,在控制近视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包括畏光、看近困难、眼压变化、停药后反弹和局部过敏等不良反应,其中畏光最为常见。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副作用包括:口干、脸红、头痛、血压升高、便秘、排尿困难、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全身性的反应。

  1.5 良好的用眼习惯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很多家长或许会问,能不能在孩子还没近视时预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事实上,目前国内外针对阿托品近视防控的研究课题,基本都是在已经近视的人群上展开。也就是说对于没有近视的孩子,使用阿托品是否能延缓眼轴的增长,还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而对于那些眼球发育正常,还有一定远视储备的孩子,其实只要通过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和增加日间户外活动等已被证实安全有效的方法去做近视防控就可以了。所以不建议在没有近视的孩子上过早的使用阿托品。

  需要强调的是,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正确地用眼姿势、增加户外活动和自然光暴***,才是防控近视最重要的方法。同时,家长应提早带孩子到医院眼科做眼健康体检,监测孩子近视发生发展趋势,一旦出现近视,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医疗干预。

  2. 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又名“OK镜”,这里的“OK”并不是“好”的意思,而是OrthoKeratology的缩写,医学名称为角膜塑形镜。自推向市场以来,其名声可谓毁誉参半。曾经有段时间,OK镜的负面新闻非常多,“OK镜毁一生”的案例不绝于耳。

  早在1998年前后,OK镜就进入我国,并迅速风靡全国,大到正规医院,小到个体眼科诊所,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在2000年左右,全国多省市出现因配戴OK镜引发角膜受损、溃烂甚至近乎失明的病例。伴随着质疑和骂声,OK镜一度销声匿迹。

  这主要是因为:OK镜早期技术及应用实践不够成熟;缺乏市场监管和准入门槛,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诱导下,大量不合格产品涌入市场,甚至连街边的便利店都能买到,许多不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其中;消费者对OK镜认识不足,没有按照使用规范严格执行。

  近年来,随着角膜塑形镜的技术及应用日益成熟,在医药监管部门的严格规范下,再次进入近视防控市场。那么OK镜的原理是什么?它真有那么神奇吗?又为什么这么贵呢?

  2.1 OK镜的矫正原理是什么?学学兔标准网

  OK镜采用透气性硬质角膜接触材料,运用特殊几何形态设计,也就是中央平坦、周边陡峭的形状,简单来理解就类似于平底锅,如下图所示。佩戴后,通过负压抽吸和正压压迫的物理作用,使得角膜上皮细胞重新排列组合,将角膜中央区变得薄而平坦,周边区变得厚而陡峭。这样一来,角膜形态就被塑造成凹透镜,从而达到暂时矫正近视的目的;另一方面,角膜周边区曲率变得陡峭,可使通过的光线成像超前,形成周边近视化离焦,根据离焦学说的观点,近视化离焦可抑制眼轴快速增长,从而达到控制近视进展的目的。

  因此OK镜(角膜塑形镜)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1)可以晚间戴,白天摘,满足儿童青少年不想戴镜的愿望;

  2)屈光矫正和近视防控可一举两得;

  3)摘镜后视觉质量相对框架眼镜好;

  4)可以单眼验配,对于矫正屈光参差,尤其是2.50D及以上的屈光参差效果较好。

  2.2 OK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OK镜(角膜塑形镜)属于国家三类医疗器械的管理范畴,有着严格的验配规范,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眼科医师的指导下,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视光师完成验配。

  OK镜(角膜塑形镜)不是“万能药方”,绝不是对所有人都OK,它有着严格的适应人群:

  1)年龄须在8岁以上;

  2)近视600度以下,散光200度以下;

  3)角膜形态正常,曲率在39D至46D之间;

  4)无眼科器质性病变,如干眼症、结膜炎、角膜炎等;

  5)无全身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

  6)OK镜须单人单配,量眼定制,谨遵医嘱,定期复查。

  OK镜(角膜塑形镜)除了有严格的适应症,其缺点也不容忽视。

  1)对摘戴、保存、清洁的卫生要求高,如果***作不规范,有微生物感染的风险。因此,对于年龄较小(8岁以下))、依从性和配合度较差、或近视度数不高且增长不快,也没有强烈摘镜愿望的孩子来说,一般不推荐佩戴;

  2)由于角膜塑形镜是通过物理作用改变角膜形态来矫正近视的,因此停戴一段时间后,角膜会随着上皮细胞的代谢更新逐渐恢复原来的形态,近视度数会逐渐反弹;

  3)角膜塑形镜可隐匿近视发展,需要定期检查眼轴;

  4)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导致角膜中央区尤其是顶点较薄,影响成年后角膜近视手术;

  5)一般来说,角膜塑形镜使用寿命1至1.5年,费用较高。

  2.3 为什么OK镜这么贵?

  目前OK镜的售价一般在8000元到12000元之间,且每1年到1.5年就需要更换一次,日常的护理液、眼药水也***不菲。粗略计算,每年要花费2万元左右。

  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国内的OK镜市场长期为国外品***所垄断,国内品***的材料也均为国外进口。高昂的进口生产设备、原材料、个性化的设计定制、三类医疗器械相关证件的实验报批等,共同导致了较高的销售***。

  2022年10月26日,河北省医用***器械集中采购中心首次将OK镜纳入集采范围,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OK镜的验配***。

  3. 功能性镜片

  3.1 渐进多焦镜片

  这种镜片的设计初衷,原本是用于解决中老年人由于调节力下降联合屈光不正,而带来的远、中、近视觉问题。然而由于适应难度大、***昂贵,很多中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后来厂商转而开发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于1992年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对32例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试戴渐进多焦点眼镜能否阻止近视发展的研究,由于样本太小,时间太短,仅三个月,香港理工大学知道其商业目的后立即给予推翻其实际有效性的说辞。美国也于1997年实施了类似的计划,同样在1998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经过三年的观察研究都得到相似的结果,即对内隐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渐进多焦点对减缓近视发展在统计学上有一定意义。对外隐斜的患者来说,戴上此镜不但不能阻止进展,还可能促使近视的发展,尤其会导致散光量上升,促使外隐斜,斜视度增加。

  那么渐进多焦点镜片到底是什么镜片?我们知道普通的镜片也就是单焦点镜片,而多焦点的镜片上有连续变化的多个度数,这种镜片最早被用于的中老年人,近视眼又花眼的人需要远中近等不同距离的视觉矫正,需要将不同的度数集合到一个镜片上,这就形成了多焦点的眼镜。如下图所示:

  从双眼看近处物体的解剖生理变化以及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设计原理来讲就不难理解上述研究结果了。当人们看近处的物体时,必然会出现“视近三联动”即“调节-集合-缩瞳”。更详细的说法是:眼睛视近时,先调节晶状体增加屈光力,双眼集合形成双眼单视功能,瞳孔缩小来调节焦深。为了更好地让焦点在视网膜上成像,焦深的程度又影响了调节与集合的力度,以及缩瞳的大小。这个过程就是人眼视近的三联动。

  三联动保证了良好的视近功能与双眼单视功能,人眼内外肌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合动作,确保能清晰快速的看到近方物体。如三联动其中一个受到了影响或是改变,人眼的视近功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如集合不足,没有双眼单视功能,也就没有立体视,无法持久地看近;如调节不足,无法看清近处物体,会很容易产生视疲劳。青少年近视佩戴渐进多焦点镜片后,看近时调节力会减少,但所需要的集合并没有减少,缩瞳没有改变,焦深有所改变,这样好好的一个三联动就会失去平衡,长期使用渐进片,会引起调节力下降,从而减少了调节幅度,光减少了调节,不解决集合,造成了调节集合功能的紊乱!

  据官方统计,在我国青少年的近视患者中,眼位正者约占20%、内隐斜约占10%、外隐斜约占70%。显然渐进多焦点只对10%的内隐斜有利,有助于减少近视度数加深和改善内隐斜,但对于70%的外隐斜和20%的眼位正患者,佩戴此类眼镜是不利的,反而促使近视和外隐斜的发展。

  总之,渐进多焦点眼镜是专为中老年设计的产品,控制青少年近视绝大部分人是无效的。仅对内隐斜、年龄大一些并且近视度数较低的人有一些延缓作用,其只约占青少年近视人群十分之一不到,宣称可阻止近视发展言过其实。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王勤美教授、陈浩博士早在十多年前就在“***眼视光网”撰文《近视青少年慎用渐进片》;卫生部近视眼实验室、上海五官科医院褚仁远、瞿小妹教授在“***眼镜科技杂志”撰文《青少年近视患者请勿滥用渐进多焦点眼镜》,都是根据两年以上临床认证得出的结论。

  3.2 近视离焦镜片

  近视学说可谓众说纷纭,近年来离焦学说被大家所接受,其理论依据是眼球增长依赖于视网膜周边离焦,按照屈光学概念,焦点落在视网膜前称为前离焦,即近视化离焦;落在视网膜后称为后离焦,即远视化离焦。正视眼或矫正后的近视眼在看近时,视网膜***斑区周边成像呈后离焦,即远视化离焦状态,这是促进眼轴增长的诱导因素。

  我们再来看下什么是周边视力,视力分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中心视力,是反映视网膜***斑中心凹的视功能,是人眼识别外界物体形态、大小、***的核心能力;周边视力也叫周边视野,是指眼球向正前方注视不动时看到的空间范围,包括中心视野和周边视野,是***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

  人眼的视野范围随着看远看近不断变化,看得越远视野范围越大,看得越近视野范围越小。为了始终保持中心视力的清晰度和注视力,周边视力随着距离变化,需要做出必要的虚化(即远视化离焦)以突出重点,减少干扰。这正是人眼功能的强大之处,绝不是导致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元凶。

  随之牵强附会的一些产品炒得不亦乐乎,镜片中央屈光力较高,矫正后物象落在视网膜***斑区,随着中心点向外移屈光力逐步递减,物象落在视网膜周边区的前面,从而抑制眼轴增长。如下图所示:

  我们知道,眼轴长度是指前方角膜顶点到视网膜***斑区中心凹的直线距离,其生长发育主要受中央屈光状态的影响。周边近视化离焦并不能直接影响眼轴增长,相反会诱导视网膜弧度越来越大,眼球越来越像一个橄榄球。如下图所示:

  事实上,眼轴长短只是一个相对指标。眼球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发育,不仅是眼轴方向在生长发育,其他径向也在生长发育。当眼球前后径,即眼轴增长时,眼球其他径向也随之增长,只要这种平衡不被破坏,仍可表现为正视甚至远视状态。如下图所示:

  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眼轴增长了,但角膜曲率却降低了,在散瞳后或充分放松调节的状态下,晶体的形态也变薄了,这是因为眼球其他径向也增长了。如上图所示,角膜弧度(曲率)随着眼球变大而变得平坦,晶体随着眼球变大而被拉伸变薄。这种情况下,由于角膜曲率降低和晶体变薄而减少的屈光度,抵消了由于眼轴增长而增加的屈光度,所以眼球整体的屈光状态仍可表现为正视甚至远视状态。 另外,生物解剖学所观察到的是:眼球在视物时不停地震颤调整,根本就不可能屈光力最高的部分始终聚焦在视网膜***斑部,再加之人眼观察物体时眼球也需要不时地转动,且框架眼镜的佩戴习惯、用眼习惯等个体差异,导致佩戴效果和预期大相径庭。

  3.3 棱透组合镜片

  这种镜片的设计原理是使看近时的物象模拟成看远时的物象,让眼睛在看近时仍然处于看远时的状态,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看近时导致的调节疲劳和集合疲劳,以及由于远视化离焦而诱发眼轴过快增长,从而达到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目的。

  所谓的棱透组合透镜,指的是基底向内的三棱镜联合凸透镜。通过三棱镜来改变入眼光线的方向,通过凸透镜来改变物象的大小,从而变视近为视远。如下图所示:

  我们都知道,正视眼之所以既能看远清晰,又能看近清晰,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时刻都在通过“三联动”智能变焦,其灵敏程度和精妙程度超乎想象。而棱透组合透镜把看近模拟成看远,让眼睛失去了看近的机会,与之配套的“三联动”机制自然遭到破坏。

  当然,这类眼镜并非一无是处,其研究成果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对于少数特殊人群是可以选择佩戴的,但对镜片的设计和佩戴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即镜片必须是针对个体单独设计加工的,佩戴过程必须在眼视光专家指导下使用,定期进行全面视功能检查,镜片棱镜度和透镜度及相关数据必须随时进行调整。

  而市场上类似的批量产品,强烈建议广大消费者要谨慎使用。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双眼屈光度大多不一样,许多人还有散光,散光轴向也不一样,瞳孔距离不一样,调节能力不一样,眼位隐斜量不一样,多少个不一样,又怎能用双眼一致的固定的屈光度呢?更有甚者,为迎合避免换镜麻烦,设计双光棱镜眼镜,暂不提效果如何,从其安全性来说,当佩戴者走楼梯时眼睛通过镜片近用区视物是失真的,极易摔跟头。况且批量生产时所加的棱镜量和透镜度是千篇一律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存在棱镜效应,又怎么能达到很好的视觉质量。炒概念,没有详细检测数据量身定制,没有镜片定制研磨和科学的装配加工,是难以达到理论效果的。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遗传和疾病因素外,主要是后天用眼习惯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传统中医倡导“不治病而治未病”,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关键是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铲除导致近视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的根源。希望家长及业内朋友理性对待近视防控,不要一边肆无忌惮地伤害眼睛,一边穷尽所能寻找代偿产品。

  4. 哺光仪

  哺光仪属于国家二类医疗器械管理范畴,早在2008年批准上市,主要利用其光生化作用来治疗弱视;2014年偶然发现应用哺光仪的部分儿童眼轴微量缩短;2017年进入北京同仁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发现可增厚脉络膜,逐渐被引用于近视防控。

  近年来哺光仪可谓一路走红,与此同时,哺光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是很多家长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哺光仪就是利用半导体激光,模拟太阳光中波长在650纳米的红光,这种红光穿透力较强,可以直达视网膜下的脉络膜,通过刺激脉络膜微循环和光生化反应,达到增加脉络膜血供和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目的,从而抑制眼轴过快增长,防控近视。

  早期的哺光仪应用过程中,由于对产品功率,刺激频率、时长,光斑性质等技术参数的个性化设定缺乏临床经验,导致个别患者眼前出现异常光斑、色觉异常、眼底异常等安全风险。近年来,随着红光治疗案例的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特定适应人群,通过个性化优选技术参数,安全性有了明显提高,其对控制近视发展的效能也是值得肯定的。

  需要强调的是,哺光仪的应用也有明确的禁忌症,如眼压较高、眼底异常、晶体变性、玻璃体混浊等不宜应用哺光仪,高度近视需做眼底评估后应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另外,哺光仪对近视防控的有效性也不是100%的,从临床上观察,有些近视患者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但有些并不理想,可见其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哺光仪的累积副作用。以往玻璃厂的工人白内障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生产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红光及红外线,红光及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热效应,长期接受红光及红外线的照射会使晶体变性,加速白内障发生。虽然哺光仪每日使用时间不长,但仍然要注意累积效应,会不会造成晶体密度增加或是白内障发生,以及加速眼底感光细胞的退化变性,都需要打个问号,毕竟大量临床应用至今不过短短5年。所以家长应当谨慎使用,如果使用也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眼部各项数据,防止伤害发生。

  1. 中医按摩治疗近视

  二十世纪末,国内兴起了一股按摩“治疗近视”的热潮,鼎盛时期,加盟连锁“按摩治疗近视”的视保店,全国多达万家。很多连眼部结构都说不清楚的 “视力保健师”成了庞大的就业大军。鼎盛时期,全国有四百多家不同的视力按摩保健品***。截至目前,按摩“治疗近视”的行业仍方兴未艾,还有多达两三***不同品***。

  实际上,这是一种商业现象,而不是眼视光专业发展现象。是什么商业逻辑,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这得从按摩眼部穴位的个体体验说起。

  众所周知,我国施行多年的中小学生眼保健***,就是一套眼部穴位按摩***。眼部按摩确实可以缓解视疲劳,促进微循环,而直接按压眼角膜则可以暂时少量降低角膜曲率,缩短光学眼轴,从而暂时提升***眼视力。然而,普及如此广泛的眼保健***,并没有缓解***学生近视高发的现状。相反,***学生的近视率不断攀高,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支近视队伍。

  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按摩视保店”的商业逻辑。通过眼部穴位按摩(且不管穴位和手法是否准确),学生的视力的确可以出现短暂的提升。实际上,对于用眼过度的学生来说,即使闭目休息十分钟,视力也可以提升一两行。通过眼部按摩,初次体验的学生视力可以提升两到三行,通过继续数天的眼部按摩,学生的视力还会继续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当然不排除有的按摩视力保健店在查视力上做手脚,有虚假提升的嫌疑。有了视力提升的医学现象,家长很难质疑这种“治疗”的有效性,这是眼部按摩视力保健行业可以生存、发展的专业基石。

  “视力提升了,近视度数不就降低了吗?近视不就被治疗了吗?这种好事,花点钱是值得的。”这是家长普遍的消费逻辑。但如果在做眼部按摩以前,做一个客观静态验光(散瞳验光),“治疗”一个阶段再做一次客观静态验光,家长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近视度数并没有下降,甚至近视度数还有所加深。视力提升了,近视怎么会加深呢?

  这是因为视力和屈光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对应。视力是一个心理物理指数,跟人的体力、耐力、精力一样,是波动的。通过按摩、远眺、放松,孩子屈光度中的调节性近视成分,也就是假性近视成分会得到缓解,同时眼底感光细胞、视觉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兴奋度会提升,从而视力改善,但这种改善不是持续性的,恢复平静后会逐渐下降并回归常态。而屈光度是在眼睛完全放松(或散瞳)的状态下,相对稳定的客观检测数据。

  综上所述,正规专业的眼部按摩对于缓解视疲劳、视力保健和近视防控,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真性近视,尚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切勿贻误最佳防控时机,追悔莫及。

  2. 中药调理治疗近视英雄传说6空之轨迹

  面对庞大且逐年增长的近视防控市场,各种“治疗近视”的商品无处不在,其中不乏打着中医的旗号,宣传推广“中药调理治疗近视”的商家,大肆售卖“祖传秘方”。

  市场上某些电商、微商,甚至传销组织售卖的明目护眼产品,宣称其有效成分为纯中草药,安全有效。诸如某某护眼罩、某某护眼贴、某某护眼膜、某某护眼凝***……,品***众多,不胜枚举。仔细看下成分表,不难发现,其有效成分中绝大部分都含有冰片。

  冰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冰片,又名片脑、橘片、艾片、龙脑香、梅花冰片、羯布罗香等,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气蒸馏并重结晶而得。亦有用松节油经一系列化学方法提炼得。 其化学成分为2-茨醇,化学式是C10H18O。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明目退翳的功效,也因此被某些商家广泛应用于护眼产品中。

  冰片的***副作用不容忽视!红警共和国之辉下载单机版

  冰片作为一味中药,虽然对身体有诸多有益的功效,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它具有***性和刺激性,应用不当会出现中***的情况。

  由于冰片具有挥发性,在使用这类护眼产品的时候,很容易通过结膜和角膜吸收渗透,长期使用的累积副作用明显。其中***症状主要表现为:轻症头晕恶心,重症呕吐腹泻,伤及肝脏。

  又因为冰片具有刺激性,在使用这类护眼产品的时候,部分人群会出现过敏现象,主要表现为眼部皮肤红疹或者是口唇部位瘙痒,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以及心慌等一系列症状。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切莫听信某些商家的巧言善辩,建议立即停止使用相关产品,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以免出现严重后果。

  另外,由于冰片是一种性质寒凉的中药,虽然能够有效地消肿止痛,但对于气血亏虚的人群、腹泻的儿童,以及孕妇来说,有明确禁忌。

  诚然,我国传统中医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为国民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真正的中医在视力保健、眼部护理和近视防控方面提出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取得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中医倡导的“不治病而治未病”思想,对于近视预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然而,对于真性近视来说,目前还没有权威文献和大量临床数据证明,中药调理可以有效治疗近视。在此谨提醒广大家长和近视人群,近视防控应选择正规医院眼科或专业门店,综合运用目前成熟的防控措施并严格执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 官方联合发文打假

  对目前存在的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于2019年3月联合印发《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通知》要求,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必须严格依法执业、依法经营,要求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不得违反中医药法规定冒用中医药名义或者假借中医药理论、技术欺骗消费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近年来,高度近视呈现年轻化趋势。高度近视并发症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护理。

  高度近视指的是近视度数在600度及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单纯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趋于稳定,没有导致不可逆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病理性高度近视将终生进展,有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并伴有眼轴不断地过度增长。

  近视的发生发展受遗传、环境和用眼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高度近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比较明确的是病理性近视主要由遗传决定。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因素及电子屏幕普及对视力下降的诱发因素不容忽视,如果本身有高度近视的遗传因素,更应该避免这些诱发因素。

  高度近视有明显的视力下降,常合并眼底病变导致的视力、视觉障碍。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疲劳、眼球突出更为明显,外斜视的发生更为多见,常伴有飞蚊症,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病理性高度近视在单纯性高度近视症状的基础上,会有更严重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如视野缺损、视物变形、色觉异常、光敏度降低等。

  高度近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单纯性高度近视成年后如无严重不良用眼习惯,一般来说病情比较稳定。而病理性高度近视会进行性加重,日常应更加关注病情进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定期检查视力及眼底,急性并发症发生后应及时就医。

  由于高度近视患者度数高,导致眼球结构变形严重,视网膜受到牵拉而变得脆弱,猛烈外力作用于眼睛的行为、增加眼部压力的运动,都可能导致视网膜剥离或脱落,必须避免或减少眼部碰撞和激烈运动,可以正常游泳、跑步,但需要避免跳水、蹦极、过山车等剧烈运动。

  改变眼内结构的手术,如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斜视矫正手术等,应特别评估其风险性,根据个体情况,由眼科医生做出系统判断。

  遇到眼前有闪光感觉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已发现眼底病理改变的高度近视患者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另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度近视患者应给予特别关注,日常要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

  单纯性高度近视往往是因为在低、中度近视阶段未及时做好防控而持续发展的结果。因此,近视防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何阶段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便成年后眼球屈光状态基本稳定,如果没有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近视度数仍然会持续加深。对于病理性高度近视的患者,除了做好上述防控工作外,还应着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知道,眼轴长短是影响屈光状态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真性近视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指标。眼球的整体屈光状态还与晶体形态、角膜曲率、介质密度等息息相关。

  事实上,眼轴长短只是一个相对指标。眼球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发育,不仅是眼轴方向在生长发育,其他径向也在生长发育。当眼球前后径,即眼轴增长时,眼球其他径向也随之增长,只要这种平衡不被破坏,仍可表现为正视甚至远视状态,如下图所示。

  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眼轴增长了,但角膜曲率却降低了,在散瞳后或充分放松调节的状态下,晶体的形态也变薄了,这是因为眼球其他径向也增长了。如上图所示,角膜弧度(曲率)随着眼球变大而变得平坦,晶体随着眼球变大而被拉伸变薄。这种情况下,由于角膜曲率降低和晶体变薄而减少的屈光度,抵消了由于眼轴增长而增加的屈光度。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眼球形态和整体屈光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可塑性和重塑性还比较高,我们了解了近视发生发展的因素后,通过前几个章节讲到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长、正确的读写姿势、科学的屈光矫正、加强户外运动、雾视反向调节、改善读写光源、补充红光营养等,阻断近视发生发展的因素,抑制屈光系统的近视化趋势,诱导正视化发展的趋势,部分青少年儿童,近视度数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甚至回归正视状态。

  但由于导致近视发生、发展的因素多而复杂,且防控手段的执行情况难以控制,最终效果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实践证明,综合防控效果优于单项防控,只要上述防控措施执行到位,绝大多数的儿童少年都可以不近视、晚近视,已经近视的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是笔者多年从事一线近视防控工作的实践总结,其中借鉴和听取了业内专家、学者,近视患者及家长等多方意见和建议,在此分享给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随着近视防控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突破创新,经实践验证后,不断对内容迭代更新,敬请关注!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点赞、收藏、关注,有任何疑问欢迎在线咨询,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留言、评论。

  以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为作者专属所有。

  2022年2月,中华眼科杂志,《***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2022年)》

  2022年5月,艾瑞咨询,《2022年***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白皮书》

  2022年6月1日,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报社、腾讯医疗健康(深圳)有限公司,《2022 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幕府将军2武家之殇

  2022年6月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温州医科大学眼科医学院、依视路***,《信息化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报告》

近视防控实践指南(避坑指南)

  Wolffsohn JS, Jong M, Smith EL 3rd, Resnikoff SR, Jonas JB, Logan NS, Morgan I, Sankaridurg P, Ohno-Matsui K. IMI 2021 Reports and Digest - Reflections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21 Apr 28;62(5):1.

  Hou W, Norton TT, Hyman L, Gwiazda J, COMET Group.Axial elongation in myopic childr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yopia progression in the Correction of Myopia Evaluation Trial. Eye Contact Lens. 2018;44:248–59.

  Parssinen O, Kauppinen M, Viljanen A.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from its onset at age 8-12 to adulthood and the influence of heredity and external factors on myopic progression. A 23-year follow-up study. Acta Ophthalmol.2014;92:730–9.

  Comet Group. Myopia stabilization and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participants in the Correction of Myopia Evaluation Trial(COMET).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3;54:7871–7884.

  Donovan L, Sankaridurg P, Ho A, Naduvilath T, Smith EL 3rd, Holden BA. Myopia Progression Rates in Urban Children Wearing Single-Vision Spectacles. Optom Vis Sci. 2012 Jan;89:27-32.

  Bullimore MA, Reuter KS, Jones LA, Mitchell GL, Zoz J,Rah MJ. The Study of Progression of Adult Nearsightedness(SPAN): design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ptom Vis Sci.2006;83:594–604.

  Goss DA, Winkler RL.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youth: age of cessation. Am J Optom Physiol Opt. 1983;60:651–8.

  梅颖,唐志萍. 视光医生门诊笔记. 第2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021年5月12日,人民网-科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特邀专家吴莹访谈。

  蒋顺复 - 近视验光是否一定要散瞳?- 《***眼镜科技杂志》 – 2016

  李保江,杨振明 - 负荷试验原理之探讨-《***眼镜科技杂志》 – 2005

猎人又休刊了!富坚义博是真的在打麻将吗?别开玩笑了! 盘点十部看完超爽的游戏CG里边有艾达姐姐哦